?新势力代工新闻不断 造车究竟是梦想还是逐利?
搜狐汽车

说起造车新势力,大部分朋友都有所耳闻而并未真正接触,目前新能源车仍处于快速的发展期,政策方面尚未完善,国家对企业的资质把控也比较严,新能源车企大部分并未获得生产资质,对于其中的新势力来说则更显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生产车型,选择有成熟经验的车企代工成为一条经济而又高效的路径,但是随着代工新闻的层出不穷,似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

[ ·1·新能源造车资质难拿 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关新能源的造车渠道,目前来说大致分为几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获取生产资质的厂商,这是在特殊的形势下诞生的产物,当时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车企的发展,批复了共15家车企的新能源造车资质,但这15家有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却良莠不齐,有些获得资质的企业并无生产能力,有些甚至打着生产资质的名号去拉投资,这些的情况有些背离当初的初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度发生,国家暂停了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发放资格,这就好似一座围城,有能力的车企进不去,没生产能力的的车企不出来,这点包括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内的部分行业人士在相关场合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第二种形式即通过对有生产资质的车企的控股和收购来获得生产资质,也就是俗称的控股僵尸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生产资质,也是实现“曲线造车”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则是通过代工的形式,将自家的产品交给有生产资质和经验的传统车企来生产,比如蔚来旗下车型交给江淮代工、新特交于一汽奔腾、小鹏汽车交由海马代工,而最近李想的理想智造与力帆扯上关系消息则使代工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当然还有一种是自建工厂,这点在部分资金比较充沛的新势力车企中也较为常见。但是部分新势力苦于没有生产资质,建成的工厂大多处于停滞状态,但也有诸如零跑这样的厂家采用合作的形式,部分零部件由自家工厂生产,再由代工厂进行总装,当然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未尝不可。

[ ·2·高大上的李想选择了力帆?]

不得不说,对于李想,笔者还是相信他的眼界和实力的,毕竟他的前几次创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之前推出的车和家也和蔚来从一个起点出发,但是眼看着李斌和蔚来越来越为人瞩目,车和家却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SEV产品也被打回。而就当李想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他和他的理想智造却选择了看似没落的增程式,当然其中也有原因,其一增程式的长续航确实能解决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而李想也有蔚来的股份,其也想与蔚来作出差异化的产品;其二最新的政策已经将增程式归入到新能源车的范围,李想相比是看的更远,但是其选择增程式或许有他的道理,但选择力帆代工几十万的大型SUV则令人大跌眼镜,况且力帆并没有生产电动SUV的经验,纵然官方有所辟谣,但这么一来一去却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 ·3·给蔚来代工的江淮品质更胜保时捷?]

近日,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相关场合发表言论:“我敢说,保时捷的工厂根本比不上江淮的工厂,我不是信口胡说的,因为我去过。”一时间蔚来、保时捷、江淮等都登上了热点,而最近保时捷也曝出了新闻,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电气化和首款纯电跑车Taycan,保时捷祖文豪森工厂即将进行最大规模的扩建,除了对传统冲涂焊总车间的大规模升级外,新工厂在环保方面也将不遗余力,其将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多种方式将多余的排放量吸收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碳中和。以目前来看,扩建的保时捷工厂不仅将使其史上规模最大的,还将是效率最高的。

自诞生始,这座工厂便诞生了无数经典的车型,经典的356系列、 Type 64 赛车、911系列以及未来的Taycan,纵然如李斌所说,江淮工厂由于新建缘故在部分设备、规模方面有些许优势,但在总体管理、技术背书、品控方面确是远远不及的,更何况保时捷的新工厂也要来了。

[ ·4·新势力代工众生相]

小鹏汽车在众多新势力中不可谓不高调,与众多新势力创始人的汽车行业从业背景不同,小鹏则是跨界造车的代表,原UC创始人何小鹏频频露脸,甚至与蔚来的李斌定下了赌局,目前李斌的10000辆车已经下线,万辆交付也并非难事,而小鹏汽车的量产进程则一再拖延,其高管在多个场合表示年内会交付,但对量不作要求,随后其也有自建工厂的计划,但首批近6000辆车将由海马郑州工厂代工已是板上钉钉。

不同于游侠等存在于PPT上的企业,造车新势力拜腾则在1年多的时间内不断的推出概念车,虽然与一汽签订了代工协定,其首款电动SUV计划明年4季度量产投产,但对于这个进度,笔者对其处保留意见的态度。

[ ·5·总结]

当然,选择合适的生产渠道对于新生的新势力来说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些新势力企业没有生产资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收购或者自建工厂,那么选择代工无疑是最合适、最经济的途径。但是对于新势力而言,脚踏实地四个字至关重要,过度的吹捧并非好事、选择不合适的代工企业也并非明智之举,虽然大多数新势力未来发展未可知,但笔者仍希望它们能在汽车发展史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让更多的中国造车元素走向世界。

2018-12-06 15:17